生物科技研習營: 向大自然學習─幹細胞的研究

生技-2
幹細胞中的幹細胞----胚胎幹細胞
何弘能
臺大醫學院

2007年諾貝爾獎得主Sir Martin Evans早在1981年就已建立小鼠的胚胎幹細胞,但是人類胚胎幹細胞卻遲至1988年才由James Thomason的團隊建立,現今全世界包括臺灣已有許多人類胚胎幹細胞株的建立。人類的胚胎幹細胞來自於囊胚期胚胎的內細胞團,具有多能性或全能性分化之能力,能不斷自我更新與無限的擴增;在適當的情況下,可以分化為三個胚層的任何一種細胞、甚至於生殖細胞。胚胎幹細胞可視為所有幹細胞的基礎,任何幹細胞的定性及研究比較也都是以它們為基準;最近其他幾類幹細胞的發展,也大都是依據過去對胚胎幹細胞的研究而發展出來。

透過胚胎幹細胞的研究,可以讓人類進一步瞭解各種細胞之形成與分化機轉和控制因素,增進人類生物學的知識。胚胎幹細胞也可以用來測試藥物,或毒物對於細胞分化為特定細胞之影響。最重要的是,胚胎幹細胞如果能有效培育為特定細胞(例如心肌細胞、肝臟細胞、胰臟細胞或甚至卵子等等)並用於移植,則在細胞治療或器官置換等人類疾病醫療方面,將具有無限的使用潛能。

人類胚胎幹細胞株的建立,必須奠基於破壞或犧牲胚胎,此在倫理、宗教、社會、文化及法律層面造成相當大的衝擊,也是胚胎幹細胞研究遇到的最大阻力與爭議。其次,如果要在臨床上使用胚胎幹細胞治療,又須要面臨免疫排斥的問題。體細胞核轉殖是可能的解決方法之一,但是這又牽涉到複製人的可能性及卵子來源等爭議問題。因此目前胚胎幹細胞仍只限於實驗室之研究,距離臨床實際應用尚有很大的差距。胚胎幹細胞的研究是我們向自然學習的最好方法,但是如何在科學與倫理間取得平衡,將胚胎幹細胞之研究及治療化為造福人類的利器,這是我們須要努力探討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