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演講2:遠距醫療照護

E2-4
遠距醫療之資訊需求與架構
尚榮基
尚榮基
台大醫院資訊室

  2002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全球至少12億5千萬人使用菸品,美國的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指出每吸一支香菸平均使人失去7分鐘的生命,台灣地區每年近2萬人直接或間接死於菸害,每年因菸品造成的整體經濟損失超過新台幣500億元。多數人知道菸害,然而多數吸菸者未戒菸,每年又有許多人尤其是青少年開始吸菸,其原因值得深究。

   菸品中含有4800種以上的化學物質,其中約250種會危害人體,主要的成分為尼古丁(菸鹼)、焦油、一氧化碳、刺激性物質及致癌物質。尼古丁是一種中樞神經興奮劑,為菸品成癮的禍首。人們吸菸應自社會學、心理學、藥理學…不同的觀點探討,而菸癮則與遺傳、人格、家庭環境、社會背景、文化、藥理、行為…有關。解釋尼古丁依賴有不少理論,包括尼古丁效果固著理論、尼古丁規則理論、多重規則理論、波氏理論…等,目前較被接受的為統整性發展生理心理社會環境疾病理論,決定吸菸有社會環境、社會聯絡、社會學習、內在心理、藥理作用及制約過程、常識、態度與行為六大面向。人體的神經系統內存在尼古丁乙醯膽鹼感受體,與dopamine、norepinephrine、acetylcholine、glutamate、GABA、vasopressin、ACTH、prolactin有關。尼古丁在重要有決定性的路徑作用使dopamine增加形成報酬作用,而形成依賴。尼古丁有正向增強作用(造成愉悅感、促進工作效率、改善記憶力的感覺)、負向減免作用(減少緊張和焦慮、減輕疼痛、降低飢餓感、緩解尼古丁戒斷症狀),產生耐受性,改變情緒及促進精神活動。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出版的國際疾病分類第十版(ICD-10)中F17.2為菸草成癮症候群(tobacco dependence syndrome),美國精神醫學會(APA)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DSM-IV)中305.10為尼古丁依賴(nicotine dependence),尼古丁依賴屬於物質使用疾患為精神疾病,當使用菸品出現耐受性(tolerance)和/或大量減量或停止使用菸品有戒斷脫癮現象時皆為生理依賴,不過心理依賴更應注意。評估尼古丁依賴的程度可以使用多種評估量表,目前最常使用的為Fagerstrom尼古丁量表(Fagerstrom test for nicotine dependence, FTND)。大量減菸及戒菸後發生尼古丁戒斷症候群的比率高,症狀包括渴菸、易怒、沒有耐性、注意力不集中、緊張、坐立不安、頭暈、頭痛、睡眠障礙、增加食慾…等,應做適當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