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演講5:診斷用超音波於骨骼肌肉系統(復健醫學)的應用

E5-5
超音波於小兒關節肌肉病變之的臨床應用
許智欽
基隆長庚醫院復健科

  由於超音波影像可忠實反映肌纖維之組成及排列的訊息,提供3個月大以內孩童股骨頭、髖臼、及周邊軟組織的構造與其間之相對關係。所以高解析度超音波已被廣泛地運用來檢查及追蹤兒童先天性肌肉斜頸與髖關節病變。若檢查對象為一歲以下的小朋友,脖子長度很少超過3公分,肌肉厚度多不超過1.5公分,故探頭原則上越小越好且頻率越高越好。建議以探頭寬度小於3公分,且頻率至少為10MHz的探頭為較佳的選擇。若對象為一歲以上的小朋友,可考慮使用寬度4公分左右,頻率為10MHz的探頭,以一次掃描整條肌肉。由於髖關節約距體表2-3公分深,且股骨頭部、髖臼、與關節周邊軟組織範圍廣,故通常建議使用探頭寬度4公分左右,頻率為10 MHz之探頭。
兒童先天性肌肉斜頸(Congenital Muscular Torticollis),至於發生率從0.084%至2.1%都有文獻報告。男女生與左右側肌肉罹患率約略相當。至於造成這個疾病的致病因有多種說法,包括胎位不正、產道受傷、遺傳、感染、或compartment syndrome等,到目前為止沒有定論。這些臨床表現主要是由單側胸鎖乳突肌(Sternocleidomastoid muscle)纖維化攣縮造成的。這些現象可於任何年齡出現,並有可能自動緩解。症狀若持續下去不僅頭頸部姿勢及活動受限,最後有可能對顏面及脊柱發育造成影響。根據超音波觀察結果,可將胸鎖乳突肌纖維化程度分成四類(表一)

表一:先天性肌肉斜頸的超音波分類與臨床表現

 

Type I

Type II

Type III

Type IV

年齡分布

1m~1y/o

1m~3y/o

2m~11y/o

2y/o~8y/o

保守療法反應

手術機率

最高

超音波特徵

非均質性的腫瘤

瀰漫性點及線狀高回音結構散佈於正常低回音肌肉內

瀰漫性的高回音構造散佈於整條肌肉,幾乎看不到低回音的正常肌肉組織

高回音索狀組織存於正常肌肉中

隨時間改變

不會

不會

病理變化

正常肌肉細胞被具明顯核仁的纖維母細胞包圍

正常肌肉組織成份較第一類纖維化增加,纖維母細胞也較為成熟

成熟的纖維細胞,且罕見正常肌肉細胞

索狀組織內全為成熟的纖維細胞

髖關節發育不良發生率約為千分之二至三,是常見的兒童骨科疾病。若於嬰兒六個月之前檢測出來,僅需吊帶治療,而且年紀愈小、治療愈簡單、成功率愈高;若於六個月大之後才檢測出來,則需以人形石膏固定二至三個月,脫臼大多可復位,然而常有殘餘的髖臼發育不良;一旦延遲至開始步行後才發現,則需手術方能矯正。 Dr. Graf是德裔奧國骨科醫師,於1983年首先發表以超音波檢查髖關節。他以腸骨外壁水平直線劃一基準線(I),基準線與髖臼頂部(R)夾角為a角,基準線與腸骨轉折端及labrum tip連線(L)為b角,由這兩個角度與病童年齡對這個疾病作分類(表二)。

表二:Graf method對嬰兒髖關節發育不良的超音波分類


Type

Description

α Angle

β Angle

I

Normal

> 60°

 

IIa

Physiological immature < 3 mo

50°-59°

 

IIb

Delayed ossification > 3 mo

50°-59°

 

IIc

Very deficient bony acetabulum but femoral head still concentric

43°-49°

< 77 

D

Femoral head subluxated

43°-49°

> 77 

III

Dislocated

< 43°

> 77 

IV

Severe dysplasia/ dislocation

Not measurable; flat, shallow, bony acetabul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