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討論16:子宮頸癌疫苗之新進展

S16-1
人類乳突病毒和癌症之流行病學與疾病負擔
Epidemiology and Disease Burden of HPV and Cancers
洪耀欽
中國醫藥學大學婦產學科暨附設醫院婦產部

  子宮頸癌已被證實和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感染有高達99.7%的相關性,子宮頸癌是台灣女性僅次於乳癌最高的癌症原因其中之一。根據2009年最近期國健局公佈的數據顯示,總體子宮頸癌發生數為5,594人次,其中有3,766例原位癌、1,828例子宮頸侵襲癌。

  人類乳突病毒感染是人類最常見的性傳遞感染,據統計,女性的一生中約有高達80%的感染率。人類乳突病毒非常常見,大多年輕成年人只要有過初次性接觸,就暴露在感染的風險之中。數十年來,台灣人的觀念和社會風氣改變(晚婚、離婚率高等等),都在在增加女性在20(晚期)、30、40歲感染人類乳突病毒的風險。HPV可能透過任何形式的性接觸傳染、母子垂直感染或者環境污染源感染。HPV的感染不一定會有症狀,因此,大多數受到感染的人可能會在不知情的狀況下,傳給自己的伴侶。保險套可能減少部分HPV感染的風險,但是並無法完全避免傳染。唯一能夠完全預防HPV感染的方式,只有禁慾。

  台灣最大的HPV流行病學調查指出,台灣女性的HPV盛行率約為10.8%。調查顯示,依照年齡區分,感染的族群約呈現U字型分布,也就是以年齡小於30歲、與大於60歲的患者有較高的盛行率,尤其以那些小於20歲的女性族群為最。

  人類乳突病毒的感染與許多疫苗能預防的癌症相關,例如子宮頸癌、陰道癌和外陰癌。高危險型如HPV16與18型,大約會造成70%左右的子宮頸癌,不論全球或台灣本土的資料均是。HPV16和18型的感染也和高達70%左右的第二、三級外陰癌前病變(VIN 2/3)高度相關。和第二、三級子宮頸癌前病變(CIN 2/3)一樣,第二、三級外陰癌前病變(VIN 2/3)與第二、三級陰道癌前病變(VaIN 2/3)是形成外陰癌和陰道癌的替代指標。2008年底,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也因此核准四價人類乳突病毒(第6/11/16/18型)基因重組疫苗增加了外陰癌和陰道癌的適應症。

  HPV 6和11型可能導致約90%的生殖器疣,美國疾病管制局(CDC)估計,每10名有性行為的男女,在一生中就有1名會罹患生殖器疣。全球流行病學資料統計,全球每年有超過3000萬名生殖器疣患者,大約是目前全球每年子宮頸癌病患的60倍人數。HPV 6和11型不但和大多數生殖器疣的病因高度相關,它也與低度子宮頸癌前病變(CIN 1)和大多數的低度外陰癌前病變(VIN 1)相關。

  預防HPV相關疾病不只代表預防子宮頸癌而已,既然HPV相關疾病及癌症包含生殖器疣、外陰癌前病變和陰道癌前病變都能透過接種疫苗來預防,從公共衛生的角度來看,透過定期子宮頸抹片檢查與接種HPV疫苗更全面的保護策略來預防HPV感染,將能夠幫助更有效的預防更多HPV相關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