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討論15:人口政策何去何從?

S15-3
新台灣之子的健康
Children’s Health in Families of Cross-border Marriage
吳君黎 江東亮
台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台灣的跨國婚姻自1990年代興起,於2003年達到高峰時,平均每3.5對結婚者中,就有一對屬跨國婚姻;其中,尤以本國男性與大陸和東南亞地區的女性結婚最為普遍。跨國婚姻已是當前台灣人口政策的重要一環,因其不僅反映了國內婚姻市場的性別和社經失衡問題,更攸關未來台灣人口的組成與素質。從2001年起,每年均有超過10%出生嬰兒的生母為非本國籍,亦即為數不少的新台灣之子。有鑑於跨國婚姻家庭傾向為社經地位相對弱勢的族群,且外籍母親尚須面臨種種文化、語言和社會適應的挑戰,新台灣之子的發展與健康一直引起廣泛關注。

  利用「台灣出生世代研究」近兩萬名調查樣本之分析,我們發現新台灣之子出生時健康較佳,如早產和低出生體重發生率均較低;惟日後的生長發育,東南亞母親所生育子女有顯著較高的生長遲緩率(體重低於5個百分位),而大陸籍母親的幼兒則有較高之肥胖率(體重高於90個百分位)。就各類發展而言,六個月大的粗動作和精細動作發展無顯著差異,但東南亞國家母親的幼兒在語言溝通和社會情緒發展表現較其他兩組差。至三歲大時,除上述差異外,東南亞母親的子女在精細動作發展上也較差;且相較於本國籍母親,大陸籍母親生育子女的語言溝通能力亦稍落後。進一步檢視各類家庭養育行為,發現家庭學習環境(指認知刺激和情緒支持)、飲食習慣與均衡度、看電視時間和身體活動頻率等,皆因母親國籍別有所差異。因此,當我們控制了家庭學習環境之後,外籍母親生育的子女僅語言溝通能力較本國籍母親的子女差,其他發展面向則已無差異;而生長發育狀況,也推測與教養行為有關。

  為促進新台灣之子的健康發展,應在珍視多元文化、尊重人權的原則下,提供跨國婚姻家庭支持資源和服務、加強家庭的幼兒教養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