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討論2:早產預防、處理、及早產兒照顧之新進展

程 序 表

S2-1
早產的流行病學
詹德富
高醫大附設醫院婦產部

  早產分娩(Preterm delivery)的定義是指懷孕週數滿20週,但未滿37週之生產,其中出生體重低於2500公克稱為低體重(Low Birth Weight,LBW),出生體重低於1500公克者稱為極低體重(Very Low Birth Weight,VLBW)和低於1000公克者為超低體重(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ELBW)。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世界每年約有一千五百萬名早產兒出生,佔總生產數的5%至18%。這些早產兒中,每年約有一百萬名孩童因相關併發症而死亡,包括肺部不成熟、低體溫、神經系統或內臟器官發育不良等,是造成全世界5歲以下孩童最大的死因。在台灣,國民健康署統計每年有近20萬個新生兒,就有約8%至10%是早產兒,以目前周產期死亡率15-20/1000而言,其中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就占了75%以上。早產發生的原因與機轉仍不甚清楚,一些容易引起早產的危險因子包括: 前胎曾經有早產經驗者、有母親或胎兒生產的適應症(例如:嚴重子癲前症,胎兒發育遲緩等)、早期破水、子宮腔內感染、胎盤功能不良、子宮頸疾病、雙胞胎或多胞胎等。雖然有早產危險因子的孕婦比較容易會發生早產,但是很多早產卻是發生在沒有危險因子的孕婦身上,尤其是第一胎的孕婦。而導致早產而死亡率上升的因素有: (1)較小的出生體重和週數,(2)先天的異常,(3) 提供新生兒重症照護的資源和經驗較少的醫院。早產防治工作是全球婦幼衛生工作的重要領域,希望能降低早產的發生率與罹病率,並提高早產的存活率。早期診斷與治療仍是預防早產的要訣,因此,對有早產現象或早產風險的孕婦,及時給予衛教、治療、與適當轉介,是身為醫護人員都必須重視的課題,以降低早產的發生並改善早產兒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