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演講2:

程 序 表

P-4
風濕性心臟病到冠狀動脈心臟病的醫學旅程
黃瑞仁
台大醫學院內科

  風濕性心臟病包括急性風濕熱和慢性風濕性心臟病,風濕熱是上呼吸道被 A 群beta族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後所引起的病變;慢性風濕性心臟病會引起瓣膜纖維化、結疤、腱索縮短及黏合,甚至鈣化等。最常侵犯的瓣膜是二尖瓣(又稱憎帽瓣),次為主動脈瓣。慢性風濕性心臟病因左心房擴大,常導致心房顫動,因而全身性動脈栓塞症是嚴重的併發症之一。
  
1990年代,台灣剛引進經食道超音波心圖,對左心房內的結構,影像更清晰,除了方便診斷左心房血栓外,不少病患在左心房內出現自發性超音波影像(spontaneous echo contrast)。我的研究從經食道超音波心圖對左心房血栓診斷的準確度開始,探討左心房血栓與自發性超音波影像和全身性動脈栓塞症的相關性,進一步研究左心房功能、血小板凝集能力與左心房自發性超音波影像的可能形成機轉,做為臨床上減少全身性動脈栓塞症應使用抗凝血劑或抗血小板藥物的理論基礎。在這期間同時也學習了使用井上氣球導管(Inoue balloon catheter)經靜脈二尖瓣氣球擴張手術,治療過程的心房中隔穿刺術是比較困難而具風險的心導管技術。
  經食道超音波檢查的臨床應用,除了在慢性風濕性心臟病的相關研究外,我們團隊當時也應用在重症、感染性心內膜炎、二尖瓣閉鎖不全病因的診斷及嚴重度評估、主動脈剝離、心房中隔缺損、存開性動脈導管,不明原因中風及心肺復甦產生心輸出量的機轉等心血管領域研究,共發表四十多篇學術論文。
  隨著台灣整體衛生環境的進步,風濕性心臟病迅速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冠狀動脈心臟病。冠狀動脈心臟病大部分的成因是動脈粥狀硬化,從血中膽固醇的成分分析,基因多型性,微生物及內源性代謝指標誘發體內發炎反應,探討動脈粥狀硬化成因。在這一段時間,隨著介入性心臟醫學的發展,開展冠狀動脈氣球擴張、支架置放、動脈硬化斑塊切除術(包括旋磨技術)、血管內影像分析及急性心肌梗塞緊急心導管治療等。
  心臟疾病是國人的第二大死因,其中冠狀動脈心臟病及心臟衰竭是最重要的兩大原因。經由學會的參與,包括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及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制定許多治療指引,包括ST節段上升型、非ST節段上升型急性心肌梗塞、心臟衰竭、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等,以及完成國民健康署委託計畫,撰寫心血管慢性病的防治準則。從疾病的治療到預防,持續投注在國人心血管健康的醫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