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討論5:臺灣後疫情時代之醫學教育的新發展
      New Development of Medical Education in Taiwan's
     Post- epidemic Era

程 序 表

S5-4
間隙與重構:後疫情醫學人文教育方向
呂佩穎
高雄醫學大學

  奧地利作家卡爾·克勞斯(Karl Kraus)曾說過,每個時代皆有其疫。21世紀的新冠肺炎雖尚未結束,但已被定義為時代之疫。許多國家對疫情的態度,仍然擺盪在如法國作家卡繆所言,視為「生活常態」及「害怕疫情令人疲倦」之間。無論採取什麼作為,全世界共同因應的課題都是因距離而疏遠的人際關係、經濟的趨緩與影響、醫療與教育模式的轉移等等。醫學教育也在這波巨浪中快速地應變——回應教育典範的轉移、快速發展Telemedicine 與AI 智慧醫療數據等。疫情後的醫學教育討論多著重在教學的翻轉,以及科技與線上教學如何支因對著螢幕的教學與學習。醫學教育向來重視的「以『人』?本」之全人照護觀在這波措手不及的疫潮中,似乎只有零散地被想起與討論。
  然而,過去這幾近兩年世界突然緩慢下來的歷史間隙,不確定性(uncertainty)、了解苦痛(suffering)、同理、倫理及撫慰的療癒,這些不陌生的醫學人文主題,在疫情中格外地需要被重視。因疫情而社會文化脈絡對疫情的了解及疫情的鏡子也反照出社會的階層與健康的不平等,這些議題在許多國家持續被深化討論,這也讓我們必須思考,面對疫情,我們的醫學教育如何在疏離中、在面對各式的線上會議軟體及教學影片中,重構醫學人文著力的方向,如發展觀點的聽取與敘事建構、內心的覺察與思考、溝通技能及社會的倡議等能力。持續發展的科技除了協助醫療做到更精確、更有效率的診斷外,是否也能打開更多空間重構一個後疫情的醫學人文教育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