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討論6: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血藥品病人於手術或侵入性處置之停藥
      及其臨床因應

程 序 表

S6-3
使用抗血小板與抗凝劑病患內視鏡前風險評估與處置之新進展
邱瀚模
臺大醫院內科部 綜合診療部

  隨著生活西化與人口高齡化,心血管疾病的盛行率與風險因子日益增加,服用抗血小板藥物與抗凝劑的民眾越來越多,而這些藥物的種類也越來越多。另一方面,由於健康意識的提升與癌症篩檢的推廣,消化道內視鏡檢查與治療日益普及,已成為民眾最常使用的醫療服務。
  過去為了避免出血關併發症,臨床醫師多半採取防衛性的建議,千篇一律要求即將接受消化道內視鏡檢查的病患在檢查前停止服用抗血小板藥物與抗凝劑,殊不知對於高風險病患而言這樣的建議與處置卻是讓它們曝露在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當中。過去的研究也顯示曾經裝心臟支架或腦中風過的病患若貿然停止服用抗血小板藥物或抗凝劑,其發生心血管或腦血管疾病風險將增加三倍,且多但發生在停藥後五至七天內,實在不可不慎。
  內視鏡技術與觀念上的革新,也讓使用抗血小板藥物或抗凝劑的內視鏡檢查與治療更為安全有效率。過去切除大腸息肉使用通電熱切除(hot snare polypectomy),但是近年不通電的冷切除(cold snare polypectomy)已逐漸成為標準治療模式,其術後遲發性出血風險較前者顯著降低,但在台灣卻仍未真正落實。我們近期在台灣施行的四千人隨機試驗結果顯示冷切除可以降低75%的大腸鏡息肉切除術術後出血風險,且未停用抗血小板藥物與抗凝劑的情況下出血風險並未增加。
  本演講將介紹當今歐美主要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對於施行消化道內視鏡檢查與治療前後有關抗血小板藥物或抗凝劑的處置建議,並介紹上述隨機試驗的結果,期許未來我們在施行消化道內視鏡檢查與治療的同時,也能夠兼顧血管栓塞的風險,為未來高齡與超高齡社會而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