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討論8:失智症:診斷、治療、照護的新進展
      Dementia – Updates on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Care

程 序 表

S8-0
失智症:診斷、治療、照護的新進展
邱銘章
台大醫院神經部

  失智症至今仍為醫學上亟待解決的問題(unmet need)。雖然有關失智症的基礎與臨床研究突飛猛進,然而藥物試驗卻前仆後繼,對於像阿茲海默症這樣會持續無情惡化的神經退化性疾病仍然無有效可以改變或逆轉病程的有效治療。今年美國食藥署(FDA)在一片爭議聲中有條件的通過了aducanumab治療阿茲海默症的適應症。因為該藥物的臨床試驗研究結果證實可以有效移除患者腦內的乙型類澱粉蛋白的瘢塊,然而病人並未因此而改善他們的臨床症狀。因此科學家們思考是否在阿茲海默症的更早階段、例如前驅症狀(prodromal stage)的輕度認知障礙期或臨床前(preclinical stage)的自覺認知衰退期即開始介入治療。然而要能在極早期的阿茲海默症便診斷出來有賴影像或生化的生物標記。核磁共振影像的量化研究可以在極早期的阿茲海默症發現腦皮質萎縮或白質神經纖維束的異常,或在靜息態功能性磁振影像的功能性連結出現問題。另外一個重要的進展是在分子影像,主要是前幾年的類澱粉蛋白正子射出斷層攝影(amyloid PET)的影像,以及最近的Tau PET。Tau蛋白的分佈與臨床的症狀關聯性較高,而且不只在阿茲海默症,其他如額顳葉型失智症和進行性核上麻痺症(PSP)、皮質基底核退化症(CBD)等等也可以應用。
  另一方面,雖然在藥物方面的進展很有限。但是在在極早期的阿茲海默症非藥物的介入方面,卻屢傳佳績。不管是在認知訓練、認知復健或生活型態的重新朔造介入對於維持自我照顧功能、延緩失智、改善生活品質的療效都有一些實證研究。最後失智症的照護對於家庭及社會在經濟方面的負擔相當沈重,這樣的情況在人口高度老化/少子化的現況,未來照護人力吃緊所帶來的衝擊可以預見非常之大。因此引進人工智慧機器人的照護其刻不容緩。所以在本次的專題討論的最後時段將對人工智慧機器人在失智症患者照護的議題進行審視並予以討論。